“人家的草坪能踩,咱们的草坪为啥只能干看着?”每到踏青时节,人们或多或少会有类似的发问。
眼下,阳光和煦、春意萌动,刚刚度过寒冬的人们更加渴望走进大自然、亲近大自然,或是盼望着在下班后、在一个周末的午后体验一场家门口的“诗和远方”。绿地是否还要“一围了之”?
去年,淄博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。眼下,可休闲踏青、运动健身、野餐、搭帐篷的6处“共享绿地”如约而至。包括齐盛湖公园、张店儿童公园等在内的超过1.8万平方米绿地面向公众开放。
过去十年,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。根据人民网数据,近十年来,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.22%提高到42.06%。至年,淄博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4.38%。“全域大公园、门前微绿地”的公园体系发展目标,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、社区公园、带状公园、节点公园建成投用。城市正在融入自然。
与此同时,邀三五好友,携全家出动,支一顶帐篷、嗅一席草木香的低成本、近距离、无目的式“微度假”,正成为当下的潮流趋势。长假远途出游和日常追寻“诗意”相得益彰。与远途旅游相比,绿地上的“度假”不仅远离喧嚣、拥抱自然,还玩法新颖、老少咸宜,既能实现举家出游,又适合年轻人运动游戏。这是人们的内心需求。
不可否认的是,开放绿地也在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人文素养。可能会暴露出垃圾处理不及时、草地被人为破坏、卫生间设置不科学等问题。针对此,淄博在6处共享绿地已设置公示牌,明确了绿地开放时间、可开展活动和服务电话。也发布了不使用明火、不在帐篷区吸烟、喧哗的文明提示。可以说,绿地共享是一个城市窗口,只有“共享者”用安全意识和文明素养加持,时时处处播撒文明的种子,才能让绿地可持续共享下去。与此同时,管理者也应当在加大管理和秩序维护的同时,引入智能化设备,改善绿地的粗放管理模式。共享绿地的草坪区域还要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特性,推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制度,避免植被过度踩踏影响正常生长。
共享绿地给了城市更多可能。可以拓展“公园+”“草坪+”功能,策划推出绿地花艺展、绿地灯光秀、绿地潮人运动会、绿地读书分享会等玩法,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、体育生态体验。共享绿地也将对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,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商业活动设施与场所、促进户外活动产业兴起、推动旅游业发展。
我们乐于看到,让绿地真正成为孩子的“游乐场”、老人的“茶话室”、群众的“健身房”,上班族的“解压馆”,城市的“会客厅”。在发展中能看得见具体的人,这是城市的“思路”,也是人们的“心路”。
原标题:《齐评
共享绿地家门口的“诗和远方”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