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
阿 布
欲写江南美食,笔未提,三尺垂涎已下。
若想写尽江南美食,更恐怕三尺长卷都未及其一。
不由得想起那个笑话:有个歪果仁来中国,想在每个城市都吃上一个礼拜,花三年时间了解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——五年过去了,他还在四川。
唔,如果他去的是苏州,三年时间大概还不够他吃面的。
所谓鱼米之乡,就是别说鱼虾蟹,光是米面已经可以书尽三尺。今天这趟寻物,就来寻寻江南的米面美食吧!
上海
第一站从本土出发。
最近,上海城隍庙出品了一款复刻经典版的“开洋葱油拌面”,30块一碗,不算便宜,然而炎炎夏日,每天都能卖出碗!上海人是有多爱吃葱油拌面啊!
所谓开洋者,海米是也,这碗“葱开”用的非得是小海米而不是大开洋,不但因为小的更贵,还因小的才更鲜美弹牙。开洋用*酒蒸过,去掉海腥,只留鲜美,配上炸得恰到好处的葱丝(葱白和葱青非得分开炸不可,葱白增香,葱青添脆),就是一碗记忆里的葱开。
再来碗“全色鸡鸭血汤”,小时候的滋味全回来了。
提起城隍庙,最有名的古早小吃就是茴香豆和半药半食的梨膏糖。现在梨膏糖也被复刻成饮料了——梨膏露侬吃过伐?分蓝色清甜版和红色低糖版,我比较喜欢红色低糖,梨汁的酸甜中混合着淡淡的药味,夏天喝了比王老吉清爽。不想吃滚烫鸡鸭血汤的时候,拿来配葱开也是极好的。
苏州
都说苏州的面够吃三年不重样了,所以还是不要吃力不讨好地写苏州面吧,今天来聊五毛钱*天源糕团店。
每次去苏州,除了一碗面不能忘记,就要数惦记着玄妙观旁边的*天源。这多年历史的糕团店最早只是一个粽子摊,然而出品的五色汤团、挂粉汤团、咸味粢饭糕、咸味猪油糕、*松糕、灰汤粽、糖油山芋……看名字都知道一定会畅销的。
*天源如今的糕团也是真材实料,吃起来完全米香馅香,没有什么香精的味道,蒸热趁软吃最佳,即使冷吃依然美味。红一块绿一块,看看都心生欢喜。主食爱好者每进店堂点糕都异常纠结,这也想要,那也想吃。
有一回没到苏州,途经附近高速收费站,竟也见到*天源分店,而且出品质量非常稳定,与玄妙观老店几无分别,喜出望外。什么时候分店开到上海来,哪还有那些网红南大门什么事。
无锡
小笼包嘛,城隍庙就有,小龙虾馅儿、素菜馅儿、夏日限定凉瓜馅儿都不稀奇。但是说到硬核,那全国小笼包还得数无锡——那里的小笼包,简直可以当菜吃。
以前看到日本人拿面包夹着面条吃大惊小怪,现在想想这有啥,咱们无锡小笼包绝对也可以过饭吃,面配米,没有什么不可以。吃起来,跟无锡最有名的三凤桥酱排骨都有几分相似。
南京
“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离开南京”,这是南京人对于制作鸭子的自豪。但是,走到夫子庙附近,见到一块古朴的老招牌“莲湖”,就知道这里除了鸭子美味,还有江南米香——
最爱这一碗赤豆羹,看起来仍然十分像80年代国营小吃店的莲湖,每天都会炖一大锅,深可达一米的不锈钢大锅里只见赤红色的羹在轻轻冒着小泡,偶尔泛白的是赤豆羹里的莲子和糯米小圆子。
口感香滑如果冻……同样念念不忘的还有糖芋苗、牛肉锅贴和各式糕点。
常州
南朝齐梁故里,吴文化发源地,少不了一口吃的。常州除了面食出名,铜鼓饼也有多年历史。将生虾和面粉和成面糊,然后放入油锅里炸熟,捞出沥干油即可,其实就像东南亚的虾饼。只是这海鲜与面糊的组合,再经过滚油加持,想不好吃都难呢。
镇江
镇江有三怪:香醋摆不坏、肴肉不当菜、面锅里面煮锅盖。不到长城非好汉,不尝三怪太遗憾。
为啥煮面还要加锅盖呢?传说很多,一说乾隆下江南,到镇江张嫂子伙面店时,张嫂子忙中出错,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,撂到面锅里,煮出来的面条却很可口,还被乾隆夸赞。
乾隆不仅催生了“运河宴”,还给江南各地小吃留下了丰富的背书。
据说正宗的锅盖面一定要用杉木做的锅盖,取其香气。其实呢,加锅盖煮面的最大功效倒不是为面条加上木香,而是——小锅盖能让大汤锅四周透气,但开水又不会往外溢。木头锅盖压住汤里翻滚的面条,煮出来的面条就很筋道。
筋道的面条,配上浓郁的长鱼(镇江人叫*鳝叫长鱼)浇头,就是最理想的早餐。
配肴肉更镇江。
扬州
早上水包皮,晚上皮包水,这是扬州人的滋润一天。富春冶春的包子就不多说了,说说最传统的虾籽饺面吧——历史悠久的共和春里,传统小吃技艺第五代传人陈庆文正在掌舵。
虾籽饺面有点像广东的云吞面,虾籽入锅,汤清味鲜,馄饨皮薄馅香,面条丝丝分清,是几代扬州人的味觉记忆。
绍兴
都说绍兴是“万物皆可霉”,梅干菜霉千张臭豆腐满城飘香,茴香豆的回字还有四种写法。不过呢,也别忘了给状元发糕和酱油饭留一点肚子哦。除了咸亨酒店,当地老百姓自己也常光顾的“寻宝记”也相当好吃。
寻宝记的酱油饭盛在饭盒里,看起来十分有上世纪90年代食堂风味。
宁波汤团嘉兴粽子杭州片儿川……更多江南美食请看第二季。
▼